至於就我所見台灣和日本醫院的比較,很多觀點都是以我見實習醫院所見,在我的能力所及,簡單地整理出幾點來跟大家分享
1. 日本的健保制度方面,東大師長們僅告訴我一些片面,我所知的結論告訴我,在日本一樣有健保核刪的問題,醫生也是很頭疼,對於薪水的影響每個醫院做法不同,不過一致的是,該做的,該follow的檢查,符合Indication的,就都得去做,目的是為了病人好也不外乎可以保護醫生自己。所以對於血腫科病人今天做完CT,明天接著排PET,下禮拜follow CT ,有時候顧慮多一點的學長還會穿插安排MRI,總之,學長們對於這樣的流程感覺極其稀鬆平常。另外還有入院 routine抽血方面除了有CBC/DC,GOT/GPT不稀奇,另外還囊括了 albumin,TG,LDL,T3/T4,LDH,還順便幫你驗B肝及AIDS。如此的排場讓剛到那裡的我直呼不可思議。
2. 東大醫學生,日本醫學系只有六個年級,大五她們就會進入醫院,開始兩年的見習生活,東大的醫學生是不被允許做procedure的,兩年的見習course 也沒有重複 , 第一年都是 run內外婦兒等大科,第二年都是run小科,為的就是每年年初的執照考試。至於procedure部份,很多其他大學醫學院都可以讓醫學生操作procedure,即使是基於保護病人,但是東大的醫生覺得如同台灣和其他醫學院一般,早點接觸procedure是比較好的。
3. 電腦系統,東大雖然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的徹底電腦化,或許是被我在台灣實習醫院的電腦化寵壞了,至少東大的會診單都是手寫的,但是我很喜歡其中兩樣,一個是行動電腦,病房外排了一整排Fujitsu筆電,都可以跟院內系統連線,大教授查房時間,負責醫師會推著電腦到床邊,需要任何病人資訊都可以立刻查到,護士們發藥或藥物注射前也需要行動電腦做核對動作,因為電腦旁和電腦連線的條碼機會去check病人手圈上的條碼 。另一項我很喜歡的設計就是電腦系統中的【熱點】,會將我們常用到的資訊圖文並茂列表整理 ,由上而下,一開始是病人的vital sign,並將之圖表化,圖表上面還可以增添一些重要處置,再來就是每天藥物給予列表,再來就是重要抽血數據和影像報告,還有一些像病人I/O,食慾狀況,大小便情形,等等一一被表格化,隨時都可以在電腦增添修減,除了由上而下各細目之外,橫軸就是時間,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張有縱橫軸功能的電子病歷找出住院之後任何一天的處置或病人狀況,即使是上次住院的也可以,這方便大家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住院醫師每天meeting利用這張表格向主治醫師報告,大教授查房利用這表格可以更為省時,不用攜帶數十本chart查房,不用煩惱舊病歷,更不用煩惱查房的時候 check data 不知道出來了沒有。唯一的缺點我想就是這需要人工輸入,不過幸好這份電子病歷可以由醫護人員共同完成,所以vital sign或是stat的處置以及I/O等等,護士們都會一起幫忙完成。
4. 病人隱私與安全,從東大不讓醫學生操作procedure可看出一二,電腦系統中病人的病理或內視鏡報告需要輸入密碼confirm的動作,另外大教授查房做routine的理學檢查的時候,床廉會拉起來,即便是學生也不容易見到,如果有特別的檢查發現,大教授還會詢問病人的意見才會讓學生觸診等等。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我自己的感覺是在台灣這個大師級VS至上的教學環境,很多教學內容都是經驗談,固然也不能完全屏棄經驗的重要,或者說是EBM在台灣落實並不完全的環境下,東大的EBM讓我見識到另一個層次,resident在接到new patient的前一天,就已經上 Pubmed 和UpToDate 找好該病人疾病的相關paper與最新的治療方向,遇到臨床上的困難,他們除了會跟資深學長討論,也會一起上網站找資料以便在meeting時間報告給attending,而attending 教學時,除了還是有經驗談之外,他們還會告訴你目前evidence-based的情形是如何等等。
6.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差異就是科內的team work 及她們的工作態度,我在血腫科的期間,team內大多是R1和R2的住院醫師負責primary care,但是資深的R4,R5學長不會整天只是來station晃個一小時,不會躲在辦公室看自己的東西,也不會只是出現在meeting中數落team內的young resident ,她們幾乎都陪在resident身邊,resident 雖然看似獨當一面,但是資深醫師會輔助一同處理病人,例如有哪些data該check 而沒有check,有沒有該安排的檢查, 或是給予的藥物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還有治療計畫的安排,遇到罕見疾病還會幫忙找paper以便在meeting的時候報告。在資深醫師嚴謹監督之下,那裡resident 從來沒有在太陽下山前回家過,對她們來說,能在九點左右回家可以說是很幸運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十一點左右離開醫院。
我心裡面有幾個問號,什麼事情可以讓她們忙到這麼晚回不了家?不是有值班醫師嗎?… 即使在晚上七點沒值班,住院醫師們還是會持續接到護理站的電話,我曾經也待到晚上八點多,我慢慢地觀察到,她們的工作 loading其實和台灣醫師們相差不遠,但是她們的工作態度是其中關鍵,也是我覺得很多台灣醫師欠缺的一環,她們每天會仔細幫病人理學檢查,會仔細聆聽或發現病人每個主訴並給予處理,或是認真跟病人解釋每天的抽血數據,即使是輸血同意書,你也可以看到住院醫師就同意書上作用與副作用一條一條地跟病人解釋,住院醫師們也有很多 paper work,她們也要接 new patient,打 admission note 和明後天 meeting要的書面整理報告,當然也要寫 progress note,但是她們不會花時間抱怨,或是為了趕 paper work而犧牲掉和病人互動的時間,如果還得做procedure,例如幫病人打CV (central venous catheter),或是 bone marrow aspiration,於是對於某些新手來說,上述零零碎碎這些事情就足以讓她忙到半夜了,對了,很多高警覺藥物或是 IV push的藥物都得由醫生在場或親自操作的。所以,總而言之,日本的醫生是難當的(東大R1的薪水跟台大內科住院醫師差不多),我不知道跟日本民族性刻苦耐勞是否有關,但是從住院醫師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絲埋怨,我想,這或許就是當醫師最簡單卻是最難達成的本質吧。
我在東大的最後一週,負責要在禮拜三下午的lymphoma conference和禮拜四早上的weekly conference上台各 present兩個case,我是在報告前兩天才被告知,真是一個臨別前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後來在學長幫忙之下,迅速瀏覽過病人過去幾年化療計畫等等,我的attending也在前一天要我先向他報告一次,於是幾天之後順利地用英文完成了報告,真希望這是場成功的國民外交吧。(她們私底下問我說是不是台灣人跟新加坡一樣英文都很流利,我打廣告地說不是每個台灣人都可以,但是念北醫的絕對是[大丈夫]。)
醫院的部份就說到這裡,談談我在東京的生活好了,不知道哪來的勇氣讓我把國考一事拋到雲霄之外,每到週末通常是到築地吃早餐才開始一天的行程,不然就是坐火車到外地觀光,五月份恰逢東京祭典最多的月份,最有名的就是淺草三社祭和神田祭,我都沒錯過。我也沒錯過料理東西軍介紹的各家東京拉麵店,我也毫不困難地在東京買到的 Wii 和我夢寐以求的新規格 Macbook 。本來一個在我眼中算是無趣的城市,在我回來台灣兩個禮拜之後,我仍然惦記著東京生活的種種,我想,是因為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一方面是我的室友,一個是巴黎人,一個是馬來西亞人,那馬來西亞人喜歡約朋友到我家開party,每個禮拜主題都不同,有時候一開完就是凌晨一點,雖然有點煩人,但是這是我唯一能複習中文的機會了,她們的手機鈴聲不是 jolin 就是jay,常見台灣年輕人口語在馬來西亞朋友中也是[一整個]熟悉。她們都答應要招待我,如果我到的了遙遠的巴黎或是炎熱的馬來西亞的話。
朋友裡面最特別的就是我負責的那群病人,她們都熱情地主動要我的e-mail,其中一個藝術家病人告訴我,有些日本人會在七月底的時候,好朋友之間會互寄卡片,稱為 summer card,內容不外乎是告訴對方天氣超熱,你要多保重之類感覺怪無厘頭的話,有些是照片,有些是自己手工卡片,最無趣的就是去文具行買的制式卡片,說完就給我一張她的私人手工名片,她告訴我她只給她的好朋友,她希望我回台灣之外可以捎給她一張 summer card,我答應她也告訴她,台灣的天氣可能會熱到讓我提早在六月就寄給你了。另外有位病人,在我回台灣之後寄信告訴我近況,告訴我要到東京一定要寄信給她,她說如果她到時還活著的話,她一定要招待我她燒的一手好菜。最後,有位病人,岸O美子,在我結束東大見習前幾天,悄悄地,安詳地離開了人間,生命就是這麼地無常,前幾天她請假回家聚餐時還跟我說,她到過台灣,計程車都會亂跳表亂收錢,我試著澄清要告訴她,的確是,但不是每個台灣人的這麼壞。但她回家聚餐之後也告訴我她也非常喜歡台灣的美食,她一副樂在其中又滿足的神情,我想在她生命之中有這麼多美好的片段,不管是跟家人之間或是個人方面,一切都足夠了。
最後不免俗要謝謝學校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有這麼不同的學習經驗,不管是課業上還是生活上,還有就是和我一同去東大的同學,感謝你的日文這麼地罩的住,讓我免去很多一開始適應上的不便。當然還要感謝在東京認識所有的朋友,因為她們才讓我在畢業前增添這麼難忘的回憶!
1. 日本的健保制度方面,東大師長們僅告訴我一些片面,我所知的結論告訴我,在日本一樣有健保核刪的問題,醫生也是很頭疼,對於薪水的影響每個醫院做法不同,不過一致的是,該做的,該follow的檢查,符合Indication的,就都得去做,目的是為了病人好也不外乎可以保護醫生自己。所以對於血腫科病人今天做完CT,明天接著排PET,下禮拜follow CT ,有時候顧慮多一點的學長還會穿插安排MRI,總之,學長們對於這樣的流程感覺極其稀鬆平常。另外還有入院 routine抽血方面除了有CBC/DC,GOT/GPT不稀奇,另外還囊括了 albumin,TG,LDL,T3/T4,LDH,還順便幫你驗B肝及AIDS。如此的排場讓剛到那裡的我直呼不可思議。
2. 東大醫學生,日本醫學系只有六個年級,大五她們就會進入醫院,開始兩年的見習生活,東大的醫學生是不被允許做procedure的,兩年的見習course 也沒有重複 , 第一年都是 run內外婦兒等大科,第二年都是run小科,為的就是每年年初的執照考試。至於procedure部份,很多其他大學醫學院都可以讓醫學生操作procedure,即使是基於保護病人,但是東大的醫生覺得如同台灣和其他醫學院一般,早點接觸procedure是比較好的。
3. 電腦系統,東大雖然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的徹底電腦化,或許是被我在台灣實習醫院的電腦化寵壞了,至少東大的會診單都是手寫的,但是我很喜歡其中兩樣,一個是行動電腦,病房外排了一整排Fujitsu筆電,都可以跟院內系統連線,大教授查房時間,負責醫師會推著電腦到床邊,需要任何病人資訊都可以立刻查到,護士們發藥或藥物注射前也需要行動電腦做核對動作,因為電腦旁和電腦連線的條碼機會去check病人手圈上的條碼 。另一項我很喜歡的設計就是電腦系統中的【熱點】,會將我們常用到的資訊圖文並茂列表整理 ,由上而下,一開始是病人的vital sign,並將之圖表化,圖表上面還可以增添一些重要處置,再來就是每天藥物給予列表,再來就是重要抽血數據和影像報告,還有一些像病人I/O,食慾狀況,大小便情形,等等一一被表格化,隨時都可以在電腦增添修減,除了由上而下各細目之外,橫軸就是時間,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張有縱橫軸功能的電子病歷找出住院之後任何一天的處置或病人狀況,即使是上次住院的也可以,這方便大家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住院醫師每天meeting利用這張表格向主治醫師報告,大教授查房利用這表格可以更為省時,不用攜帶數十本chart查房,不用煩惱舊病歷,更不用煩惱查房的時候 check data 不知道出來了沒有。唯一的缺點我想就是這需要人工輸入,不過幸好這份電子病歷可以由醫護人員共同完成,所以vital sign或是stat的處置以及I/O等等,護士們都會一起幫忙完成。
4. 病人隱私與安全,從東大不讓醫學生操作procedure可看出一二,電腦系統中病人的病理或內視鏡報告需要輸入密碼confirm的動作,另外大教授查房做routine的理學檢查的時候,床廉會拉起來,即便是學生也不容易見到,如果有特別的檢查發現,大教授還會詢問病人的意見才會讓學生觸診等等。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我自己的感覺是在台灣這個大師級VS至上的教學環境,很多教學內容都是經驗談,固然也不能完全屏棄經驗的重要,或者說是EBM在台灣落實並不完全的環境下,東大的EBM讓我見識到另一個層次,resident在接到new patient的前一天,就已經上 Pubmed 和UpToDate 找好該病人疾病的相關paper與最新的治療方向,遇到臨床上的困難,他們除了會跟資深學長討論,也會一起上網站找資料以便在meeting時間報告給attending,而attending 教學時,除了還是有經驗談之外,他們還會告訴你目前evidence-based的情形是如何等等。
6.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差異就是科內的team work 及她們的工作態度,我在血腫科的期間,team內大多是R1和R2的住院醫師負責primary care,但是資深的R4,R5學長不會整天只是來station晃個一小時,不會躲在辦公室看自己的東西,也不會只是出現在meeting中數落team內的young resident ,她們幾乎都陪在resident身邊,resident 雖然看似獨當一面,但是資深醫師會輔助一同處理病人,例如有哪些data該check 而沒有check,有沒有該安排的檢查, 或是給予的藥物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還有治療計畫的安排,遇到罕見疾病還會幫忙找paper以便在meeting的時候報告。在資深醫師嚴謹監督之下,那裡resident 從來沒有在太陽下山前回家過,對她們來說,能在九點左右回家可以說是很幸運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十一點左右離開醫院。
我心裡面有幾個問號,什麼事情可以讓她們忙到這麼晚回不了家?不是有值班醫師嗎?… 即使在晚上七點沒值班,住院醫師們還是會持續接到護理站的電話,我曾經也待到晚上八點多,我慢慢地觀察到,她們的工作 loading其實和台灣醫師們相差不遠,但是她們的工作態度是其中關鍵,也是我覺得很多台灣醫師欠缺的一環,她們每天會仔細幫病人理學檢查,會仔細聆聽或發現病人每個主訴並給予處理,或是認真跟病人解釋每天的抽血數據,即使是輸血同意書,你也可以看到住院醫師就同意書上作用與副作用一條一條地跟病人解釋,住院醫師們也有很多 paper work,她們也要接 new patient,打 admission note 和明後天 meeting要的書面整理報告,當然也要寫 progress note,但是她們不會花時間抱怨,或是為了趕 paper work而犧牲掉和病人互動的時間,如果還得做procedure,例如幫病人打CV (central venous catheter),或是 bone marrow aspiration,於是對於某些新手來說,上述零零碎碎這些事情就足以讓她忙到半夜了,對了,很多高警覺藥物或是 IV push的藥物都得由醫生在場或親自操作的。所以,總而言之,日本的醫生是難當的(東大R1的薪水跟台大內科住院醫師差不多),我不知道跟日本民族性刻苦耐勞是否有關,但是從住院醫師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絲埋怨,我想,這或許就是當醫師最簡單卻是最難達成的本質吧。
我在東大的最後一週,負責要在禮拜三下午的lymphoma conference和禮拜四早上的weekly conference上台各 present兩個case,我是在報告前兩天才被告知,真是一個臨別前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後來在學長幫忙之下,迅速瀏覽過病人過去幾年化療計畫等等,我的attending也在前一天要我先向他報告一次,於是幾天之後順利地用英文完成了報告,真希望這是場成功的國民外交吧。(她們私底下問我說是不是台灣人跟新加坡一樣英文都很流利,我打廣告地說不是每個台灣人都可以,但是念北醫的絕對是[大丈夫]。)
醫院的部份就說到這裡,談談我在東京的生活好了,不知道哪來的勇氣讓我把國考一事拋到雲霄之外,每到週末通常是到築地吃早餐才開始一天的行程,不然就是坐火車到外地觀光,五月份恰逢東京祭典最多的月份,最有名的就是淺草三社祭和神田祭,我都沒錯過。我也沒錯過料理東西軍介紹的各家東京拉麵店,我也毫不困難地在東京買到的 Wii 和我夢寐以求的新規格 Macbook 。本來一個在我眼中算是無趣的城市,在我回來台灣兩個禮拜之後,我仍然惦記著東京生活的種種,我想,是因為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一方面是我的室友,一個是巴黎人,一個是馬來西亞人,那馬來西亞人喜歡約朋友到我家開party,每個禮拜主題都不同,有時候一開完就是凌晨一點,雖然有點煩人,但是這是我唯一能複習中文的機會了,她們的手機鈴聲不是 jolin 就是jay,常見台灣年輕人口語在馬來西亞朋友中也是[一整個]熟悉。她們都答應要招待我,如果我到的了遙遠的巴黎或是炎熱的馬來西亞的話。
朋友裡面最特別的就是我負責的那群病人,她們都熱情地主動要我的e-mail,其中一個藝術家病人告訴我,有些日本人會在七月底的時候,好朋友之間會互寄卡片,稱為 summer card,內容不外乎是告訴對方天氣超熱,你要多保重之類感覺怪無厘頭的話,有些是照片,有些是自己手工卡片,最無趣的就是去文具行買的制式卡片,說完就給我一張她的私人手工名片,她告訴我她只給她的好朋友,她希望我回台灣之外可以捎給她一張 summer card,我答應她也告訴她,台灣的天氣可能會熱到讓我提早在六月就寄給你了。另外有位病人,在我回台灣之後寄信告訴我近況,告訴我要到東京一定要寄信給她,她說如果她到時還活著的話,她一定要招待我她燒的一手好菜。最後,有位病人,岸O美子,在我結束東大見習前幾天,悄悄地,安詳地離開了人間,生命就是這麼地無常,前幾天她請假回家聚餐時還跟我說,她到過台灣,計程車都會亂跳表亂收錢,我試著澄清要告訴她,的確是,但不是每個台灣人的這麼壞。但她回家聚餐之後也告訴我她也非常喜歡台灣的美食,她一副樂在其中又滿足的神情,我想在她生命之中有這麼多美好的片段,不管是跟家人之間或是個人方面,一切都足夠了。
最後不免俗要謝謝學校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有這麼不同的學習經驗,不管是課業上還是生活上,還有就是和我一同去東大的同學,感謝你的日文這麼地罩的住,讓我免去很多一開始適應上的不便。當然還要感謝在東京認識所有的朋友,因為她們才讓我在畢業前增添這麼難忘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